
黃平平
2023年2月,某露天礦區發生大面積山體坍塌,事故現場地質環境復雜,救援難度高,搜救工作面臨危巖體、邊坡坍塌等次生災害威脅,亟需國內先進邊坡監測技術團隊支持。黃平平教授團隊聞令而動,星夜兼程奔赴搶險救援最前線。小組一行5人攜帶自主研發的便攜式全方位微變監測雷達,于次日抵達事故現場,充分發揮在露天煤礦安全監測領域的技術和裝備優勢,與國家應急救援勘測隊攜帶的邊坡雷達一起組成了雷達監測體系,在指揮部統一部署下開展工作,有力支持了地面救援行動。雷達團隊執行自治區重大災害事故救援任務,體現了我校自主研發科技創新成果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進一步提升。

團隊在救援現場
此前不久,黃平平教授申報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順利獲批。這是近年來黃平平帶領雷達技術研究教師團隊取得的又一項重大成果,同時也實現了我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零的突破。
從中科院到內蒙古,從一個人到一支團隊,黃平平來校工作的十余年間,全身心投入教學、科研、管理工作,并組建了自治區唯一一支從事雷達技術研究的團隊。他們立足服務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從生態安全、生產安全、國防安全、公共安全等領域,發展軍民兩用雷達裝備和應用技術,用雙腳丈量草原、沙漠、湖泊、礦山,將論文寫在了祖國北疆大地上……
攻堅克難開創北疆雷達研究新局面
黃平平教授帶領團隊成員砥志研思、攻堅克難,圍繞自治區雷達領域平臺打造、產業創業開展了大量開創性工作。

他們立足自治區草原生態安全監測需求,系統開展雷達遙感草原監測技術研究,踏遍自治區的草原、沙漠,完成了大量實地數據采集工作。為了獲取與衛星過境觀測時同步的地面數據,經常通宵值守在被觀測區域,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和努力。研究成果為草原遙感監測提供了新手段、新方法,技術水平持續提升,在多項重大草原生態工程中獲得應用,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和生態效益,獲得了2015年度自治區科技進步一等獎、自治區農牧業豐收獎和中國環境遙感應用突出貢獻獎等。
為了打破國外產品在國內市場的壟斷局面,針對自治區露天礦區的重大安全隱患,團隊開展了露天礦山邊坡安全監測雷達研究。研發過程中,他們肩扛手抬、翻山越嶺,跑遍全國多個省份的露天礦山和地質災害危險區,有時在現場一待就是一個多月,還經常到危險區域進行滑坡體現場勘查。經過多年努力,成功研制了具有國際先進技術水平的地基微變監測雷達系統,在重大地質災害救援和企業安全生產監測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得到用戶的高度認可,并榮獲2017中國創業創新博覽會“雙創好項目”,實現了成果轉化,創立了自治區第一家雷達高技術裝備研發與生產企業,現在產品已覆蓋全國二十幾個省份,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獲得2020年度自治區科技進步一等獎。
團隊積極響應國家軍民融合發展戰略,持續開展新體制雷達成像理論與方法研究,多個成果在雷達裝備系統中得到應用與驗證,獲得自治區2018年度自然科學一等獎和2022年度國防技術發明二等獎。
凝心聚力打造一流教學科研團隊
在自治區黨委組織部和學校的大力支持下,團隊剛性引進多名中科院、國家重點實驗室青年高端人才,逐步建成一支素質優良、富有活力、結構合理的高水平學術團隊,極大提升了團隊的教學科研水平。

團隊合影
“團隊現在有20名教師,除了我一個70后,其他都是80后、90后,是一支很年輕的隊伍,有活力、有朝氣,也很有創造力。”黃平平經常打趣地說自己是團隊“最老”的成員。
黃平平1978年出生于山東海陽,從中科院電子學研究所博士畢業后,毅然來到內蒙古從事教學科研工作。不但自己來,還吸引了一群志趣相投的科研人員,從北京、西安等地來建設內蒙古。被問到為什么會選擇來到相對偏遠的內蒙古時,老師們斬釘截鐵地說:“為了共同的科研追求。每一位科研工作者其實都有一顆科技報國的心,這里有草原般廣闊的干事創業平臺,還有一群志同道合的科研同伴,一定能夠學以致用,干出一番事業。”
為更好地凝聚團隊、培養青年人才,黃平平深思熟慮,根據每位成員的具體情況,“一對一”制定切實可行的成長培養計劃。與中國科學院、武漢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本領域國內外知名院校和科研機構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形成了完善的青年教師和研究生合作交流與培養機制,有力提升了團隊整體科研水平。同時定期舉辦國內國際學術交流會,拓寬青年人才的國際視野,提升學術水平。
團隊2015年獲批自治區雷達技術與應用重點實驗室,2018年入選自治區“草原英才”創新團隊,2019年被授予全國“工人先鋒號”,2020年獲批自治區軍民融合信息技術研究院,2022年獲批自治區高校遙感技術與應用集成攻關大平臺,教師團隊入選第二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黃平平先后獲得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先進工作者、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自治區杰出人才獎等榮譽,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自治區“草原英才”領軍人才、自治區自然科學杰出青年等人才工程。
團隊成員近年來共主持國家級科研項目20余項、其他各類項目30余項;發表學術論文150余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40余項;完成科技成果轉化和成果應用20余項;獲省部級科技獎勵一等獎5項。
從零起點到特定領域國內領先,黃平平始終不忘肩負的使命與責任,用執著、堅守、努力、奮斗,踐行著自己對科技報國的矢志初心、對服務社會的不懈追求、對青春奮斗的無悔承諾。
堅守本職提升科教融合育人水平
黃平平深知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對高層次人才的迫切需求,為解決邊疆民族地區研究生畢業后留不住、創新能力不強、培養特色不鮮明、培養條件不足等問題,牽頭構建了“扎根鑄魂、課程重構、項目依托、多方協同、條件保障”的研究生培養新體系。一方面,在教育過程中引入時代科技人物、先進團隊事跡,強化課程思政建設,結合艱苦環境鍛煉、紅色資源教育等多種形式,引導研究生學思踐行“扎根邊疆、科技報國”。研究生們在老師的帶領下,深入內蒙古、青海、新疆的草原、戈壁、沙漠等艱苦地區,參與服務國防建設和區域經濟發展的重大項目,極大地錘煉了意志品質,提升了思想境界,逐漸成長為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合格建設者。同時,推行“分階段、特色方向、多方協同”培養模式,借力區外高水平產學研陣地,在重點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優質資源中確定合作單位,創建產學研多方協同、分階段的研究生培養模式,實現了開闊學術視野、提高學術水平、提升就業質量的多重效果,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得到提升,科研成果產出顯著增加。相關培養體系研究獲自治區2022年度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

黃平平指導團隊成員
團隊所有教師均承擔電子、通信等本科專業的教學任務,注重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價值塑造有機結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通過將工程案例、名人事跡等融入課程教學,培養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引導學生掌握工程倫理和職業規范,同時,發揮自身科研優勢,將前沿研究成果融入教學,將抽象理論內容與實際應用結合,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并借助科研平臺,指導學生參加“互聯網+”“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等創新實踐活動,獲得各類獎勵50余項。近年來,團隊教師主持省部級教學研究項目8項、獲得省部級及以上教學獎勵6項。

黃平平說:“我們團隊獲得過各種各樣的榮譽,但最讓我欣慰的還是學生們一批批成長起來,一步步成長為科研領域的骨干,為社會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