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團隊概況
計算機學科技術基礎課教學團隊是在教育部質量工程精神和計算機教學指導委員會的相關規范指導下,由信息工程學院相關教師組成,旨在優化整合教學資源,組建的一支年齡結構、知識層次合理、教學與科研協調發展的教學團隊。該團隊以培養高素質人才為目標,本著“加強基礎,突出實踐,培養能力,提高素質”的原則,充分發揮核心課程和實踐教學環節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以核心課的教學改革與建設,推動相關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和師資隊伍建設。
團隊以計算機學科建設為平臺,以高級應用型人才培養為工作重心,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以就業為導向,以質量為根本,努力深化教學改革,開發教學資源。堅持理論與實踐、科研與教學的有機結合,緊密跟蹤國內外計算機科學及其教育的發展趨勢,結合國內計算機科學相關專業的教學實際,積極探索、勇于實踐,有效提高了教學、教研和科研水平。
2、團隊組成及形成背景
計算機學科技術基礎課教學團隊主要承擔計算機學科的核心課程教學,包括數據結構與算法、操作系統、計算機組成與結構、計算機網絡、軟件工程等5門學科核心基礎課程的理論及實驗教學,這些課程是計算機教學指導委員會公布的學科基礎核心課,是計算機類專業的公共核心課,也是研究生全國統考的課程,在上述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早在1978年,我校就成立了計算機教研室,從事計算機基礎教育。1983年電氣工程系成立初期組建了計算機專業教研室,并于1985年開始招收計算機應用專科,1989年開始招收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本科,是自治區最早開設計算機專業的學校之一。1999年信息工程學院籌備期間,將上述教研室與校計算中心公共課教研室合并成立了計算機系,形成了教學團隊雛形。2003年計算機專業分為軟件工程方向和計算機應用方向,2005年軟件工程本科專業開始招生,2007年又與原電力學院計算機教研室進行了整合。隨著我校學科、專業建設的深入,逐漸形成了一支承擔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和軟件工程專業核心課的教師隊伍。
計算機系一直具有重視課程建設和課程改革的優良傳統。計算機專業發展迅速。計算機教學計劃每2年進行一次微調,03版、06版教學計劃做了較大的調整。在教學團隊逐漸形成和不斷建設的過程中,長期堅持進行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考核環節的改革和創新,緊密圍繞學校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并結合計算機教學指導委員會的精神和課程基本教學要求,協調課程之間的關系、優化整合課程教學內容,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逐漸形成了優化的專業課程體系和實踐能力培養方案。
教學團隊在重視課程建設和改革的同時,非常重視師資隊伍建設,注重青年教師的培養。在嚴格的助教培養制度下,通過老教師的傳幫帶、吸收青年教師參與教學和科研工作、協助指導研究生工作等措施,一個個優秀青年教師逐漸成長起來。通過聘任企業教師來協助指導培訓、選派教師到企業學習實訓等辦法,努力造就一支既懂理論又懂實踐的教學隊伍。
團隊目前由12名教師組成,包括教授3人(占25%),副教授6人(占50%),講師3人(25%),其中具有博士學位2人(占17%),碩士學位8人(占67%),40歲以下中青年教師6人(占50%)。通過招聘和送出深造,教師中博士比例逐步增多。在師資隊伍中,獲自治區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自治區多媒體課件大賽三等獎1項,多人榮獲校級“三育人”先進個人、“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計算機系也被授予優秀“三育人”集體。
團隊實施了責任教授和課程教授負責制。責任教授負責課程群的規劃、教學改革、人才培養。課程教授負責相關課程的理論教學、實驗教學以及教學建設。
3、團隊教學情況
(1) 適應人才培養目標,構建了軟硬件結合的層次化核心課程體系針對計算機學科應用性強、內容更新快的特點,基于ACM和IEEE-CS聯合任務組的計算教程CC2001-CC2005、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學指導委員會發布的《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發展戰略研究報告暨專業規范(試行)》,結合國內工科院校的實際教學情況,依據計算機科學的核心知識點,本著“加強基礎,突出實踐,培養能力,提高素質”原則。構建了積木式、模塊化、分層次的計算機科學核心課程體系。
核心課程體系由數據結構與算法、操作系統、計算機組成與結構、計算機網絡、軟件工程等5門課程組成。這些課程分成軟件、硬件、軟硬結合、工程基礎等4個模塊,理論教學和實踐環節2個層次。用于支撐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等2個計算機學科相關專業的教學,是學生學習軟硬件知識的核心基礎。
(2) 優化整合系列課程教學內容,分層次進行實踐能力培養根據計算機學科的特點,以及各個模塊實踐內容對學生能力要求的不同,優化整合系列課程實踐教學內容,按分層次組織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將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分成基本技能培訓、綜合能力訓練和創新意識培養三個層次。
(3) 加強校企合作,突出實踐能力培養,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
計算機教學指導委員會在其最近的戰略報告中指出“學校是為社會培養人才的,在大學辦專業首先是要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
計算機相關專業與其它專業不同,社會對計算機專業學生的要求越來越高,對專業實踐方面的要求更高,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企業素質與項目實踐能力。
從2006年開始,我們逐步加大了與企業的合作力度,在區內外建立了十余個穩定的實習實訓基地。通過與企業的多層次合作,到企業實習實訓、畢業設計,聘任企業教師來協助指導相關綜合設計。選派教師到企業學習。引入企業工程教育與職業素質培養,增強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就業競爭力。軟件工程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逐步提高。
4、教學工作及業績
團隊全體教師長期致力于相關課程的建設和改革,重視教學改革和教學研究。自2006年以來,在課程建設和實踐教學等方面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在06培養方案中,在大部分課程學時壓縮的情況下,仍增加了這些核心課的學時。注重理論與實踐、課內與課文、教學與科研、產學研的結合,致力于實踐環節的改革與建設。
在本科教學工作中,形成了明顯的課程特色。主持完成了近10項自治區級和校級教改項目,獲得了1項自治區級、3項校級優秀教學成果獎,建設了1門自治區級精品課程、5門校級精品課程和1門校級雙語課程,發表教改論文和科研論文50余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被評為自治區級品牌專業。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蓬勃開展,ACM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成為內蒙古工業大學一個品牌賽事,培養的學生多次在東北地區、自治區獲獎。在校企合作方面,從2006年開始。與企業在實習、實訓、綜合設計、畢業設計、學分互認、合辦專業等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大大提升了我校計算機相關專業的競爭力,學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逐年提高。
內蒙古工業大學信息工程學院 版權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