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況
信息與通信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于2024年獲批建立,2025年開始面向全國招收全日制學術學位博士研究生。該學科主要研究多維信號處理、檢測與估值、導航定位、遙感與遙測、雷達與聲納、信息安全與對抗、物聯網等高新技術,培養在現代通信系統、信號與信息處理、遙感技術、智能信息處理系統、電磁場與微波技術等領域從事研究、設計、開發和管理的高級人才。
本學科目前依托“內蒙古自治區雷達技術與應用重點實驗室”“內蒙古自治區軍民融合信息技術研究院”“內蒙古自治區高校遙感技術與應用集成攻關大平臺”等開展科學研究和研究生培養工作;擁有教育部“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1個,內蒙古自治區雷達技術與應用草原英才創新團隊1個。
二、定位與目標
本學科主要面向內蒙古以及周邊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培養信號處理、通信工程、遙感檢測、導航定位等領域的高層次人才。本學科下設“通信與信息系統”“信號與信息處理”“空天信息技術”等3個二級學科,主要服務于移動通信系統、自然災害監測、草原生態監測、生產安全、公共安全、網絡空間安全、智慧農牧業等具有本地區特色和優勢的行業。
三、優勢與特色
本學科點注重產學研相結合,本著“發揮專業特長,服務地區經濟發展”的理念,涵蓋了無線通信理論與應用、陣列信號處理理論與應用、無線傳感器網絡、遙感技術、人工智能等研究領域。相關研究均與地區需求緊密結合,主要服務于草原生態監測、礦山安全監測、風力發電、現代化農業設施、智慧畜牧業等具有本地區特色和優勢的行業,已經取得了具有較大影響的研究成果。近5年,獲得縱向和橫向課題 80余項,經費約6700余萬元;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100余篇;授權發明專利60余項。學科導師獲得省部級科技獎勵一等獎6項,國防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其他各種獎勵10余項。
四、人才培養目標
面向國家和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圍繞信息與通信領域中的科學研究與工程實踐重大需求,培養具有自主創新意識、開拓意識和能夠獨立從事科學研究或工程技術研發的學術和行業骨干。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與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榮辱觀和“扎根邊疆,科技報國”的道德情懷;掌握信息與通信工程學科堅實寬廣的基礎理論和系統深入的專門知識,具有獨立從事創新性科學研究或解決關鍵技術問題的能力;熟悉本學科國內外發展現狀與趨勢,掌握課題的研究過程、關鍵環節及其規律特點,具備科學思維能力和科學研究方法,以及良好的溝通、表達和協作能力;掌握至少一門外國語,能熟練閱讀本專業的外文資料,具備國際視野和跨文化學術交流、競爭和合作的能力;能勝任高等院校、研究機構、企事業單位的教育、科研、工程設計和技術管理等工作,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五、學科方向
1.通信與信息系統
主要研究以信息獲取、信息傳輸與交換、信息處理等為主體的各類信息與通信系統工程理論與技術。具體包括無線通信系統與網絡、高速光纖通信系統、雷達系統設計與研發、智能天線技術、信道編碼技術、無線傳感器網絡、電路與系統設計等。
2. 信號與信息處理
主要研究信號與信息處理的理論基礎以及信號與信息的采集、處理、加工、傳播等技術。具體包括雷達信號處理、自適應信號處理、遙感數據處理、語音信號處理、射頻信號處理、新能源信號檢測與分析、容錯與故障診斷技術、RFID應用等。
3. 空天信息技術
主要研究基于空天平臺與環境的先進信號處理理論與應用。具體包括信息獲取與傳輸、數據處理與融合應用、空間網絡通信、導航定位、遙感與測控、電子對抗、空間信息系統、空天地海一體化信息系統、智能空間信息系統等。
六、國內外影響
本學科注重與相關企業的合作,通過橫向項目、成果轉化等方式,實現科研成果的市場化。以黃平平教授為負責人的科研團隊針對由于微小形變逐步發展而引發的露天礦垮塌、大壩坍塌、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和安全事故,研發出“地基微變監測雷達技術與應用”系統。經過長時間的示范應用驗證與業務運行,系統運行穩定,精度可靠,并成功實現市場化推廣。2017年,團隊與福建特力惠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簽署校企合作框架協議,實現了科研成果轉化,目前相關產品已經用于23個省的露天礦山、公路、橋梁等的安全監測。
本學科非常重視與國內和國際的同行進行學術交流,積極參加國內外各種學術和教學研討會;承辦了7次國內和國際學術會議,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提高了學術影響力。
內蒙古工業大學信息工程學院 版權所有
